Duas decadas- Um Diario da Arquitectura Perdida

<十年十年。失築記 I Duas décadas- Um Diário da Arquitectura Perdida>
給未有買書和無法出席發佈會的朋友~

關於:此非專業攝影集,非精美相冊,過去廿年遊走小城中,將部份歷程滙集成冊出版,作為澳門回歸廿年紀錄的一部份。
 本書記錄回歸以來,小部份已消失建築,出版緣起並非這些項目有多優秀,所選照片更是不堪入目,正正因為不出眾,諸多微細事物交織一起成就澳門之可貴,書中55組項目差異甚巨,功能從平房、大宅、多層住宅、商業到公共建築;風格從嶺南建築、西式平房、花園別墅、騎樓、古典復興、葡式宅第、混合式到現代主義,我們看見包容、沉澱、拼湊、怪異,共融且不突兀,共同組成彈丸之地獨特的風貌與味道。論單體,澳門建築難以立足史冊,如同申遺,集合諸多平凡之事造就了以往的不平凡,這些看似平庸、破舊、被人捨棄之物,不論其貢獻,單就她們曾經的存在,就值得我們靜默三秒。
 註:均由筆者拍攝

從書中百餘圖片選輯部份供網上分享。
img-01


img-02:五十五組建築分佈圖

中式建築:大家習慣叫的青磚屋,不細看以為都長得差不多,實在澳門的青磚屋—即嶺南建築各有特色也不儘相同,平面佈局從最簡單的單間平房,聯排直頭屋,三間式,兩層高三間兩廊式,三層高下舖上居到大型天井院落式,門窗形式細節等更盡顯不同,更演變出不少中西結合的澳門獨特類型。  

img-03

img-04

img-05

img-06

img-07

img-08

img-09:運用西式裝飾元素的中式商業建築

  img-10:新式騎樓群

img-11:三層高磚混結構設新式陽台

img-12:中式平面的聯排住宅,帶時興外立面,並設前花園,同類建築曾遍佈新僑、高士德區

img-13:六國茶樓,其建築價值更多在內裝潢上,但與外牆俱往矣

img-14:恩慈院兒童之家,前身為大型民居,時興折衷式裝飾外衣下是嶺南平面佈局

img-15:宣道實用小學,同樣由住宅改造

img-16:渡船街一號原為帶前院的雙聯式住宅,同樣曾相當流行。

img-17:渡船街一號局部,挑陽台率先被拆

img-18:渡船街一號內部

img-19:由傳統葡式演化的新類型民房

img-20:典雅花園別墅

img-21:西灣花園別墅

img-22:西灣聯排式住宅

img-23:受葡式宅第影響的時興花園別墅兩所

img-24:外廊式集合住宅,公務員宿舍

img-25:低密度分層式住宅幸福樓

img-26

img-27

img-28
img-29:桃花崗

img-30:青洲坊

回歸廿年小城經濟騰飛舉世矚目前程似錦,“發展才是硬道理"成幾代人的生存哲學,結果有好有壞都照單全收。親身見證昔日小城蛻變,變化之快讓人目不暇給,為追趕生活,空無一秒思索,一回神才發現,反思已變得毫無意義。

城市發展都市更新無可厚非,世代循環輪轉乃常態,可惜的不單單是事物消亡,而是小城之美、小城之異、是難以定義的澳門精神!經濟建設很是重要,是否仍能找回平衡點?
實不願有續集面世,友人戲說之死亡筆記將繼續書寫。朋友可視之為工具書,可視之為回憶錄,可視之為不太悅目的圖片集,迺筆者為未來樂於認識澳門建築歷史人士唯一可做之事。

最後 :廿年裏為澳門繁榮穩定作貢獻已消失的遠非此數,一些相同類型的平房、一些未能確認地點的建築,相片均未被選用,相信,仍有更多是筆者未能發現的,同樣地,不經不覺在視線中消失!我們該如何延續底蘊書寫多元的澳門呢?
圖片:均由筆者拍攝,圖上標示出項目地址,拍攝年份及器材資料,使用菲林相機包括Rolleiflex 2.8F、Wide,Hasselblad SWC,Leica M3,M2,Rollei 35,數碼相機包括Canon A40,Ricoh GRD,Sigma DP1,Leica M240等,及一系列M-mount手動鏡。

聯繫- facebook page: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denniolongfoto
https://www.facebook.com/macauoldmapa

Comments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Macau Peninsula- 02

Mercado Vermelho

Macau Peninsula- 01