Old Maps of China in 17th Century

十七世紀中國古地圖選

自航海大發現後,歐洲人突破了地理上的阻礙,大力的發展遠洋貿易,為擴展本國勢力,開拓殖民地,進行了大量的探勘工作,地圖的知識和繪製得到長足發展,對東方的認識,與傳教士工作和付出密不可分,一些東方新資訊以及文獻被傳播至西方世界,從地圖的演進可見一斑。

01-CHINA-Veteribus Sinarum Regio nunc Incolis Tame dicta
c.1635 Amsterdam 明崇禎八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Willem Janszoon Blaeu (1571 - 1638).


本圖摘自尼德蘭地區布勞家族出版的地圖集,布勞家族在1633年成為東印度公司的專用製圖師,其地圖集甚具代表性,此中國地圖在1635年初發行,圖右下方有向荷蘭東印度公司前總裁致意及官方徽號。此圖的中國區域畫法比墨卡托模式有所進步,也屬於洪弟烏斯模式(Hondius),澳門被放在珠江口最顯眼位置,中國海岸線幾近成一直線,但已見山東半島和遼東半島,珠江口、長江口和長江兩大湖、北界的長城、沙漠和西界的高原地帶,十三省份名稱和位置也大致表示出來,朝鮮半島還是長型島嶼,台灣也已與琉球群島分別出來。

 珠江口一貫地被放大,澳門居於最重要的位置,且已正確地放在西側。

02- Imperii Sinarum Nova Descriptio
中華帝國新地圖
c.1657 Amsterdam 清順治十四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Johannes van Loon
SM: 60 x 48 cm

由Johannes van Loon製圖,摘自一六五八年Jan Jansson出版《Atlas Maior》地圖集,可歸為《廣輿圖》模式,即參考來自中國的資料文獻,但準確描繪了福爾摩沙(台灣)的位置形狀,朝鮮以半島展現,兩京與十三行省也較之前西方出版準確得多,是西方出版中國地圖的一大躍進。

 如上圖,澳門是珠江口最被重視的地點。

03- Iun Nan, Quei Cheu, Quang Si, et Quan Tung Provinciae Regni Sinensis
中國省份包括雲南、貴州、廣西和廣東  
c.1657 Amsterdam 清順治十四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Johannes van Loon
SM: 60 x 48 cm


 由Johannes van Loon製圖,摘自一六五八年Jan Jansson出版《Atlas Maior》地圖集,可歸為《廣輿圖》模式,即參考來自中國的資料文獻。包括南方四省,即雲貴、兩廣和海南島,手工上色以府為單位,是西方最早包含中國分省圖的圖冊之一,巳較準確的描繪出河川的流域與形態,北回歸線穿越廣州以北。


 再次如同第一張西方中國單張地圖,採用"MACOA"稱呼澳門。

04-ASIA - Nova Delineatio.
"新發現的亞洲地圖"
c.1680 Amsterdam 清康熙十九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By Nicolas Visscher (1618 - 1679).
SM: 54 x 43 cm


Visscher家族是阿姆斯特丹17世紀著名的地圖和藝術的經銷商。由C. J. Visscher (1587-1652)創業,其後業務由他的兒子和孫子沿襲。Nicolas Visscher出生1618在奧地利,死於1679年在林茨. 地圖中顯了亞洲大部份地區,只是東北亞的海岸線並未完全發現,如 堪察加半島,庫頁島,北海道等,但顯示了連接至北美洲的海岸線! 東南亞,包括中南半島和眾群島顯然地被放大了,和其他地方比例不一。


圖左上角是荷蘭海軍的標誌 運用了神話故事主題作裝飾,是典型的十七世紀風格 呂宋島被放大了,但中原地區海岸線和河川基本正確,西藏地區和中南半島三大河源頭仍舊是典型的十六世紀畫法,表示歐洲的探險家仍未涉足。


澳門Macao標示清楚,是珠三角水域的門戶。

05-"L' ASIA"
"亞洲圖"
c.1652, Amsterdam 清順治九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Nicolas Sanson
SM: 27.5 x 18.5 cm


Nicolas Sanson (1600-67), 著名的法國地理學家,有法國地理學的重要人物,制作和出版了為大量的現代地圖. 圖中,亞洲地區僅被分成數大塊,包括中原地區,印度,波斯,阿拉伯,韃靼和日本等,並預示了連接北美洲的通道。


澳門被標示為 Amacao.

 06-"Imperll Sinarvm- Nova Descriptio"
"新中國圖"
c.1697, Amsterdam 清康熙三十六年
Author / Cartographer: Cellarius Andreas/ John Nicholson
SM: 25 x 20 cm


來自Philip Cluver的"Introductio in Universam Geographiam",文字為拉丁文, 標示了中國中原大部份的省份,城市,山川形勢等,也描繪了沿北邊的長城。如同上面的兩張圖,在西藏虛構的一個大型的內陸湖,成為中南半島各大河流的源頭。顯示了日本南部,以及"Formosa"台灣島.

 台灣島"Formosa"

延伸閱讀:摘自尼德蘭布勞家族的世界地圖集中的亞洲新地圖,本站所收藏是1635年發行的拉丁文版,老布勞離世後,事業由兒子繼承,之後家族僅存的圖版由F. de Wit and Schenk & Valk購入,並繼續改良發行,影響甚為深遠; 邊框裝飾部份,包括九個亞洲城市和十民族人物圖,圖中有荷蘭船隻,各類猛獸等; 九個城市由左至右為Candy(Kandy), Calecvth(Calicut), Goa, Damasco, Iervsalem(Jerusalem), Ormus(Hormoz), Bantam(Banten), Aden 和Macao
全文: http://www.macauoldmap.com/2015/07/willem-blaeu-s-new-asia-map.html
 

Comments

Post a Comment

Popular posts from this blog

Macau Peninsula- 02

Mercado Vermelho

Macau Peninsula- 01